我们是怎样编写地名志的
点击
江西地名研究
了解更多地名信息
编者按:
当前第二次地名普查接近尾声,各地进入地名志、地名词典编纂阶段,如何编纂地名志、地名词典和如何把地名词典地名志编好,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。第一次地名普查中地名词典、地名志编纂工作已经过去近三十年,当年的编纂工作者对地名词典、地名志编纂的总结,刊发在当时的内部工作通讯上,很不易见。我们认为,地名志、地名词典编纂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,编纂者除密切关注当下的编纂规则和因时而变外,不妨从历史时期编纂中作些借鉴。基于上述认知,江西地名研究公众号从当年的一些内部通讯上辑录了一些编纂总结,供大家参考。接下来,我们将陆续刊登,敬请关注。
▲ 我们是怎样编写地名志的 ▼
文 / 费县地名委员会
我县《地名志》的编写工作,根据省《地名志编辑纲要》的要求,于去年八月完成了编写任务。全志共分四大部分,第一部分是22幅地图,第二部分是2917条地名释文,第三部分是专题考证材料和部分照片,第四部分是前言、后记和附录,共约50万字。
现将编写《地名志》的情况分述如下:
一、由编写《地名录》改为编写《地名志》的过程
对编写《地名志》我们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。开始,我们认为按省、地要求,应先录后志,根据省编写《地名录》)的试行意见,第一步先把《地名录》搞出来,第二步再搞《地名志》。当时对《地名志》的编写考虑得过于简单,认为只需将已有的文字材料汇集起来,加上部分照片,写上前言、后记就行了。经省地名办领导同志指导、启发,才使我们认识到《地名志》和《地名录》有以下几点区别:
一是《地名录》是地名的排列,供有关专业部门(如邮电、交通、民政等)使用的;《地名志》是全面记载每条地名的历史和现状,对各部门、各单位、社会上各方面都有很高的使用价值。
二是《地名录》可依据地名表,直接按四大类抄录,勿须收取文字材料,如果文字材料收的多了,就超出了录的范围,又不够志的要求,录志皆非,即录不象录,志不象志了;《地名志》要求资料齐全、准确、可靠,每条地名都要有释文,地图、考证材料、照片要适当选取,比《地名录》难度大,要求高。
三是《地名录》不能反映地名普查工作的全部成果;《地名志》资料齐全,是地名方面的专著,是集大成,既能反映地名普查工作的全部成果,又是地名方面永久性的资料。
我们感到由《地名录》改为《地名志》,有以下三点好处:
一是避免重复。原《地名录》中的地图、概况等资料,也必须收进《地名志》。先搞《地名志》,志中带录,就不重复了。
二是节约人力、时间和经费。不单独搞《地名录》,可以集中人力和时间专搞《地名志》,同时把两次印刷合为一次,可以节约经费。
三是先搞出《地名志》来,可以为地方史志的编写工作提供地名方面完整的资料。
同时我们认为由录改志具备了一定的条件:地名普查工作搞了两年,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,内容也比较丰富。在我们原来编写的《地名录》中,区划地图、概况、地名首字索引表、附录等项材料,可以全部作为《地名志的资料》,另外再增加费县疆域沿革地图,各种考证材料和每条地名的释文,就基本上构成了《地名志》。
经过两个半月的工作,我们将《费县地名志》的初稿送省审阅,共看了二十天,然后通知我们来省座谈志中的问题及修改的意见。省地名办的领导同志认为我们的初稿,内容比较齐全,基本上是成功的。但由于缺乏经验,是在摸索中进行的,还存有许多问题。最后根据省制定的《地名志编辑纲要》要求,集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意见:
一是生产大队应单立条目。尽管将来大队这一级有可能要变动,但这是一段历史,是客观存在,可按一队一村、一队多村、一村多队三种情况分别编写,
二是历史沿革图中要增加部分自然地理实体名称。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那幅图,除了要反映出边界的变化、今昔境域的对比,还必须反映出敌我斗争的形势;
三是由于《地名志》是重要的历史资料,每条地名的内容,既要全面,又要力求准确,确保有较高的使用价值。
我们根据上述意见,回县后,集中地搞了一个半月,逐条进行对照、修改。
我们带了《地名志》的第二稿送省审阅,又看了二十多天,重点搞了三个方面的问题:一是22幅地图的版面、开幅和审查问题,意见统一后安排制版、印刷;二是重点研究《费县地名考略》专题材料的修改问题。我们利用这段时间,借阅了一些历史书籍,一边查资料,一边修改充实誊清定稿;三是村庄的来历和年代,要尽可能找到可靠依据,一队多村、一村多队的大队,除应写清土地、人口外,应加经济类型、地形特点、主要副业和土特产等情况。最后省里表示:回县后再作些修改、调整,由县里组织人力对文字、标点、拼音分别把关,搞好后即可付印。根据上述意见,我们又作了第三次修改。
二、编写《地名志》的几项具体工作
我们编写《地名志》,半年来主要抓了三件事:
(一)加强领导,调配人员,分兵把口,各负其责。县地名办公室的四名工作人员,作了具体分工,一人绘制地图,一人编写释文,一人补调资料,一人复制整理。另外从政府办公室抽调一名秘书和三名工作人员,负责县、社概况等文字材料的修改、打印。通过组织调配力量,在任务重、人员少的情况下,以抢时间、争主动的精神,保证了编志工作的顺利进行。
(二)搞好资料补调。《地名志》的编写必须以地名普查成果作为基础资料。从原有资料来看,尚不能完全满足编志的要求,特别是地图,原来1:5万的地形图,不能提供历史沿革图中的有关资料,因此,资料补调工作,势在必行,有些项目要反复进行调查、核实,这是一项十分细致繁重的工作,必须摸清有多大的工作量。全县1642个自然村有三分之一的地名卡片中缺少村庄名称来历和建村年代,需要补调。我们分别难易采取不同措施,对缺项少的单位,发信给公社由原来搞地名普查的同志调查上报;对缺项多的单位,县地名办公室专门派人下去,由公社配合协助搞。在具体方法上,我们抓了一碑、二谱、三座谈、四走访。
一碑,就是找碑碣。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找碑碣查明了105条建村年代和名称来历。例如,竹园公社驻地“竹园”,《费县志》上记为“朱园”,原卡片中记为:“因村东有片竹子园而得名”。补调时,该村社员赵连祯(男91岁)、赵学孟(男73岁)提供线索,在旧庙址上找到了明朝天启年间的庙碑,碑文记载:该村建于元代,朱姓最早来此居住,因地势平坦,取名为“朱园”,后来朱姓犯法被抄,于清康熙初年,赵姓从安固庄迁来,才改名为“竹园”。
二谱,就是千方百计动员广大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献族谱。在这方面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,摸清情况,做好知情人的思想工作,使其消除顾虑,才能自觉拿出族谱。如新桥公社的“颜耿”,过去未查清来历,补调时听说该村支部书记颜延佐家里保存着《颜氏族谱》。但由于过去极左路线的影响,家谱列为“四旧”的范围,开始许多人存有顾虑,不敢承认有家谱。我们通过支部书记的好友——公社税务所长顾相范同志向他说明用意,写出《地名志》好让子孙后代了解这个村的情况。他第二天天刚亮,就将《颜氏族谱》送到公社。谱中记载:“七十代颜崇进率子怀朋,于清康熙末年自平邑集迁居东蒋社大于村西沂河圈内。父子俱为人正直无阿,乡党尊为师表,咸呼其所居为梗直庄。”清咸丰年间。称为颜梗,后演化为“颜耿”。
三座谈,就是召开知情人座谈会。这种方法比较易行,但必须摸清知情人的底子,找准对象,广泛的听取意见,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意见,得出正确的结论,在这方面我们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。如马庄公社驻地“马庄”,表面上看是以姓氏命名,实质上该村没有姓马的。经找退休干部陈永祯(男63岁)等人座谈:明朝万历年间,距流山清泉寺的和尚,称霸一方,作恶多端,官兵来此剿灭,牵马到附近大汪饮水。事后,此处住户逐渐增多,便起名为“饮马庄”,到清代,才逐渐演化为“马庄”。
四走访,就是通过走访,广泛的收集历史材料,把有据可查的村庄尽量搞清楚。费县是纯山区,自然村多而分散,大部分村庄无碑、无谱、无文字记载,其建村年代、名称来历不详的较多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采取找老人座谈或个别走访回忆的方法。在走访中我们首先弄清村内以什么姓为主,多少代以前从何地迁来等情况,再通过走访收集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推算。如许家崖公社西寺湾,李姓从南峪迁来此村,已传到二十辈了,每一辈按20年计算已有400余年,和历史年代对照,即相当于明朝万历年间。这种推算,不十分准确,只写为“据传”。
对历史沿革地图资料的搜集和调查,开始我们只搞了三幅沿革图,即:清光绪年间的疆域图(县志上有资料);抗日战争时期的区划图(当时将原费县划属四个县);建国初期的区划图。后来省要我们再增加民国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区划图。要求每幅都用套色,能看出今昔境域版图的对比。另外,还要求做到两点:一是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及其所辖村庄,图中不可能收全,为此,每幅图后均需将所有村庄按社、区、乡,公社分别列表。二是抗日战争时期,敌我斗争形势极为复杂,各方势力必须在图中表现出来。这两点牵扯到每个时期的边界变化,敌我势力的活动范围,均没有现成的资料,必须从多方面调查搜集。对于资料的搜集工作,我们事先对全县存放历史资料的部门和单位作了摸底排队。采取请进来、走出去的办法,召开会议与个别走访结合,得到了许多单位的支持,索取部分重要资料,为《地名志》的编写创造了条件。我们先后从县武装部、县挡案馆、县图书馆借到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时期敌伪布防情况的资料,建国初期行政区划变动情况,新、旧对比地图和历史地图集。这些历史资料都很宝贵,为我们编志提供了依据,无论对绘图和编写文字材料都有很大帮助。
我们在社会调查中,注意了不同时期选定不同的调查对象。在调查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变化情况时,我们着重找了部分在当地工作多年,最了解当时情况,现已退休的原区长、公安特派员、武工队长等革命老干部,以他们提供的情况为主,不全面、不一致的再个别找有关人员进行补充、校正。费县在抗日战争时期,将原费县划为费北、费东、费南、温河四个县。我们为了搞清楚这四个县边界和敌我斗争形势情况,先后找了原费北县公安特派员王道远同志,曾任费东县参议员、诸满区区长的崔友义同志和临费边联联防队长葛成俊同志进行座谈,取得了材料。费南县(1945年冬改为平邑县)的边境界线由平邑县地名办公室协助我们把情况搞清。我们在走访座谈中,注意了这些老同志年高体弱的实际情况,为了既能帮助他们回忆又不影响他们身体健康,在每次走访前,做好充分准备,带着标好的边界草图,标出有疑问的地段,这样解决问题集中,座谈时间较短。由于过去他们常期活动在那些地区,参照边界草图,很快就能划准边界,指出当时他们的活动范围。这样边界划的准,界内的村庄归属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只要草图没有错误,最后绘制的区划图也就能达到了要求。搜集一九三〇年的民国期间的区划图资料,这些老同志就无能为力了,因此,我们专门找了旧县政府的书记员、区长、警察局的巡官、警察、田赋征收员等座谈了解。他们当中有过去曾给制过区划图,有的参与过旧县志的编纂工作。在召开座谈会时,他们认真负责,积极配合,他们不仅自己积极提供资料,会后还亲自走访至亲好友核对落实有关资料,及时向我们反映,这幅最难搞的民国期间区划图,就是在这些旧职人员的帮助下搞出来的。
通过补充调查,我们又从各方面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,不仅满足了写志的要求,而且又充实了地名普查资料,提高了地名成果的质量,巩固了地名普查成果。
(三)资料合成,汇集成册。搞完地图绘制和地名的释文编写以后,我们就着手全志的合成工作。主要抓了两个方面:
一是写前言、后记、排目录
前言:重点说明编志的目的、意义;资料的来源;编写的原则;全志的基本内容;地名条目的选取数量;采取的体例;有关资料的使用情况(如数字的截止时间等)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。我们又特别强调志中所列地名条目均系经过政府批准的标准名称,今后使用,应以此为准。如需变动,必须按上级规定,经批准后方为有效。
后记:编志的经过情况;参加编志的有关部门和具体人员;志中尚存的问题和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。我们着重指出,«地名志»只从地名的角度出发,在某地发生的重大事件,出现的历史人物,民间传说和奇闻轶事,统统只是一笔带过,提个线索,留待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以后深考。
目录:按省编志纲要的顺序排列,各类地名基本上按地名普查中填写的«地名表»编排。卷首是前言,中间是正文,包括政区沿革地图和现状区划图、各类地名释文、考证材料三个部分,卷尾是附录和后记。
附录中的项目,有更名社、队新旧名称对照表和两种索引表。音序索引,我们是按普查时地名索引表,摘取其前两个项目(即汉语拼音和标准名称)逐条依次排列;地名首字笔画索引,我们是分两步搞的。第一步,先按笔画,排出字头。第二步再按字排地名。对重名的村庄,分别单独列出,并注明隶属公社名称,最后排上页数。
二是版本式样及封面设计
开本及装帧:十六开精装本,直编横排。封面红褐色,漆布皮,烫金字,中间为费县轮廓图。上部书名“山东省费县地名志”,下部署名“费县地名委员会”,书脊书名与封面同。内封面书名和封面同,下加大写拼音字母和“内部资料”字样,署名下注出版年月。封面后、封底前各留一空白扉页。每一大类前加彩页,列出标题和大写拼音字母。
三是加强领导
在编写«地名志»的整个工作中,临沂地区行署分管领导和地名办公室同志都十分重视,非常关心。为了解决费县历史县境不清的问题,地区两次召开了与费县接壤的临沂、苍山、平邑、沂南、蒙阴五个县地名工作座谈会议,专题研究“费县区划图”的边界问题。临沂地区行署专员办公会议,听取了地区办公室关于«费县地名志»编写情况的汇报以后,当即作出决定,帮助我们解决了印制«地名志»的经费。地区听取了«费县地名志»第三稿的修改情况汇报以后,立即召集临沂新华印刷厂和临汾县印刷厂的负责同志开会,研究落实«地名志»的排版、印刷问题。
县委、县政府对«地名志»的编写工作也十分关注,在各方面给予很大支持。全省第三次地名工作会议后,及时解决了地名办公室的编制和经费问题,并把县地名办公室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、常设机构,确定了专职人员,并将原地名领导小组改为地名委员会,配备了专职地名办公室副主任。在地方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,拨给了八千元的地名经费。同时对县地名办公室工作人员不断加强思想教育,保持稳定。不仅从未抽调他们做其他工作,而且在地名工作紧张阶段,还组织安排有关人员协助搞好地名工作,做到地名工作常流水不断线,使资料补调、复制成果、编写«地名志»等各项工作,都取得了一定成绩。
文章作者:费县地名委员会
文章来源:《地名工作通讯》第22、23期合刊,1983年7月,第32-36页
文章转化:曾依婷
本版主编:周倩 伍晨嫣
终校:伍晨嫣
审订:伍晨嫣
微信扫码加入
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
QQ扫码加入
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